湖滨带生态恢复是指通过对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及其机理的诊断,运用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逐步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可能恢复到原有的或更高的水平,最终达到生态系统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状态。
湖滨带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理论主要有演替理论、自我设计理论和入侵理论等,其中占核心地位的则是演替理论。目前退化湖滨带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一定生境条件下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及其机理的诊断,运用生物、生态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依据人为设定的目标,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级恢复。
湖滨带恢复和重建过程是人为或自然因素破坏过程的逆向演替,人工干预的目的,一是要确保生境条件的恢复,二是要加速演替的自然过程。湖滨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结为生境恢复、群落结构恢复和生态系统功能恢复3个方面。
1、生境恢复
生境恢复主要包括湖滨带底质修复、湖泊水文和水质条件的改善等。
底质修复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淤泥的疏浚,清除含高营养盐的表层沉积物及其表面由营养物质形成的絮状胶体、半休眠状活体藻类和植物残骸等,进而降低内源污染。疏浚时要防止密闭和抽吸扰动底泥而降低疏浚效果。底质修复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营造沉水植被恢复的环境条件,湖滨带的地形地貌、受光量、水温、水深和水动力条件等都影响水生植物生长和繁殖。
水质控制技术主要有湿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高营养底泥疏浚技术及引水冲洗等,其中引水冲洗可以打破藻类生长-磷释放的循环,可快速提高湖水的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湖泊的水位、风浪均对水生植被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湖泊敞水区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风浪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2、群落结构恢复
群落结构恢复应优先选用适应环境条件、净化和抗干扰能力强的土著种;群落空间配置要根据湖滨带形态、底质、气候和水文条件等因素,合理配置不同生活型植物;同时应结合优势种的季节变动性,保证水生植物具有周年连续性。底泥疏浚技术及引水冲洗等,其中引水冲洗可以打破藻类生长-磷释放的循环,可快速提高湖水的透明度,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湖泊的水位、风浪均对水生植被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湖泊敞水区采取工程措施进行风浪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3、生态系统功能恢复
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优化配置和调控、生态系统稳定化管理、景观设计及建立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等。生态系统的调控是以生态演替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生态系统施以人为作用,促使其结构和功能向人们需要的方向演替,在对太湖及滇池围隔实验研究中,通过配置不同食性鱼类,围隔内浮游植物及水生微管束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