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滨湖新区是国家城市生态建设的试点区,塘西河横穿滨湖新区中部,自西北向东南流入巢湖。河道城区段全长11.53km,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作为一条半丘陵地形、城市雨源型河道,塘西河在改造前具有如下典型特征:①河道基本没有生态基流,河水干枯,②旱季成为区域的纳污河道,③雨天成为城市区域的泄洪、排涝通道。导致该河道旱季污水横流、雨季洪涝泛滥。为此,在2006年滨湖新区开始启动建设之际,合肥市政府就下决心对塘西河进行综合整治,在保证区域防汛安全的基础上,将其打造成一条“安全、和谐、生态”的城市滨水空间和景观走廊,水质目标达到Ⅳ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作为总体设计单位,上海城建总院经过历时一年的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五管齐下”的综合整治策略,即:河道整治、污染治理、水源补给、生态重建和监控调度。
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塘西河综合治理的基础工程。主要实施“河道疏浚、岸线整治、拦河蓄水,泵闸调控”等工程措施,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发挥综合功能。河道采用自然的不规则复式断面,设置汀步、亲水平台,并维持自然河道弯曲和缓坡起伏渐变接岸。沿河设置两坝三闸工程,分级蓄水,形成人工瀑布的景观效果,既利用自然又不破坏自然,解决城市河道泄洪与蓄水的矛盾的同时又兼顾保护生态环境。景观设计方案则充分利用河道线形,结合控制节点水位,构建全线平地束水、纵向低堰跌水、横向水岸相映的动态滨水空间和生态湿地廊道景观;河道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功能区段,“自然过流段”、“滨水休闲段”、“顺直过渡段”、“休闲戏水段”、“河湖湿地段”,成为贯穿新区生态廊道的主线。
污染治理污染治理是河道治理的关键,通过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河污染量。工程方案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施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全面杜绝沿岸点源污水排放,建设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工程使污水进入污水管道系统,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达标处理;二是通过工程手段最大程度消减沿岸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污染负荷,进一步减少塘西河污染负荷,有效改善塘西河水质。
(1)建设塘西河再生水厂,用于处理滨湖新区启动区产生的生活污水,出水达到景观回用水标准后作为河道生态补水水源,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生水厂设计规模为3万m3/d,采用AAO+MBR膜处理与人工湿地相结合的处理工艺,水质标准优于一级A标准。建设模式采用半地下形式,建成后进行覆土绿化,与沿河景观充分交融。
(2)实施塘西河沿线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工程
塘西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后,河道水质基本达到地表四类水体标准,沿河景观自然生态,已成为当地休闲生态走廊。但是,随着滨湖新区的开发建设,自2014年开始,发现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对河道水质冲击明显,为进一步维持并提高塘西河水质,滨海新区实施初期雨水污染治理工程,对入河的初期雨水进行收集、调蓄与处理,减少向塘西河排放的污染负荷,目前部分工程已建成,部分工程正在实施中。
补水调水由于塘西河是一条雨源型河道,河道生态基流匮乏,主要水源来自气象降雨,这对河道水质改善与维持景观水位造成极大的影响。为此,通过实施水源补给工程,来提高河道水动力条件,维持并保障塘西河水质和水量。经水量平衡分析计算,水源补给工程由西南部生态水系统、巢湖补水系统、污水厂再生水补水系统和河湖内部循环系统构成。通过科学调度,调节水位,保持流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故纳新的目标。
生态重建生态重建、恢复河道本身的自净能力是塘西河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通过建设生态护岸、湿地工程、曝气充氧、生态构建等组合措施,重建塘西河良性生态系统。塘西河公园已完成绿化面积260万m2,其中水生植物13万m2。塘西河方兴湖湿地公园总面积约1200亩,湿地营造丰富的河流生态系统,为水体净化、多种鸟类和生物的栖息创造条件。
监控调度工程建成后,能否达到工程建设目标,运行管理尤为关键。塘西河综合管控中心利用可视化技术支持系统,建立塘西河的水文水质自动监测、监控调度、远程控制体系,优化水环境的预测、预警及应急机制,维持塘西河生态自净能力,达到综合调控的目的,实现长效管理的目标。
整治项目促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共提升
塘西河整治工程时间跨度长,投资大,通过工程的实施可以大幅削减塘西河进入巢湖污染物总量,对“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提升了滨湖新区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回用中水,节约成本;改善环境,增值土地
利用塘西河再生水厂出水回用(市政杂用),每年可节约用水1250万m3,按合肥市自来水最低一级的水价2.31元/m3计算,每年可节约水费2887.5万元。如按施工用水价7元/m3计算,最大每年可节约水费8750万元。生态环境的改良,吸引了高端服务产业接踵而来和新居民的涌入安居,带动了土地的升值。
环境效益——涵养公园,孕育景观;新区氧吧,造福于民
打造塘西河景观公园,营造水清、树绿、花红的美景,为新区提供天然氧吧。
以塘西河再生水厂和生态补水工程为例,每年可消减CODcr3750吨,TN457.5吨,TP66.25吨(其中生态补水工程每年消减TN20吨,TP10吨)
塘西河公园建成后每天可吸收370吨二氧化碳,释放266吨氧气。
社会效益——营造绿色生态新区,树立科学发展典范
提高城市区域防洪、排涝标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
提升城市休闲、娱乐、亲水环境,提高人民健康生活水平
修复河道水体生态系统,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有利于巢湖休养生息
展望未来 创美好城市 享绿色生活
滨湖新区原有的生态条件并不如人意,尤其是河流水系和巢湖沿岸污染颇为严重,以致当初不少人对在此兴建新区心存疑虑。新区建设可谓是迎难而上,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区建设与生态文明的新路,经过十年的治理和建设,当地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改观,昔日污染严重的河流水系和湖畔沿岸现已建成面积达926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园,新区各项生态环境指标位于全市前列,展现了人、河、城共依的现代生态宜居城市风貌。
整治项目始于2008年,距今约有十年。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海绵城市概念兴起,黑臭水体整治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究本溯源,本项目的精髓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而经过时间的考量,塘西河水环境建设的实践带来了良多的借鉴与启发:
1、 生态为基,人居环境与生态文明同步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居民生活和现代产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与稀缺要素,没有它便没有合意适宜的“宜居宜业”。滨湖新区欣欣向荣的发展实践表明,秉持和践行生态型城市建设理念的意义非同小可。
2、 绿灰结合、蓝绿交融,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采取低影响开发、全过程控制、多系统衔接等方法,运用“绿灰结合、蓝绿交融”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根据地区雨水径流的特点,河网、绿网、路网“三网融合”构建雨水生态廊道,解决本地区的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打造水生态和水文化。
3、 整合河道周边用地,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
发挥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功能发挥中的作用、注重河流在城市景观生态系统中的骨架作用。
4、水清为本,开展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
抓住河道水质这一关键,开展流域治理和综合治理。河道治理向深度和广度方向拓展,不仅注重水域、岸线的治理,更要考虑岸上、陆域的综合整治。水体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综合方案加以解决,碎片化的工程措施和技术手段很难从根本上实现治理目标。
回顾项目,五管齐下践行黑臭河道治理;展望未来,创美好城市享绿色生活!塘西河综合治理的探索和实践,为合肥乃至全国的城市水系治理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为当前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借鉴经验!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