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技术是目前相对主流的新兴治理技术,相比传统的物理化学修复技术而言,具有费用低、治理效果好等优势。它是一种采取培养复合微生物、栽培水生植物等措施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而恢复或强化水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实现水体净化的治理技术。本文深入分析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为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思路。
SYD集约化修复技术是一种集成了多功能净化漂浮湿地、自动水处理生化反应器、微生物净化等技术手段,构建出的一种系统化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在该技术的原理下,首先,利用纳米管爆气层、微生物净化层、有机物吸收层,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处理。其次,利用多功能净化漂浮湿地技术,在水中构建出一个由多孔基质、植物、微生物等物质组成的微型生态系统,并借助该生态系统,吸收水体中的N、P元素,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改善水环境。再次,种植“水下草坪”,并发挥其不易长出水面、不易蔓延、适应性强等优势,为水生物提供生存环境,同时草坪还可以直接吸收水中的重金属、P、N污染物,抑制BOD5、COD的生成。最后,在水体中放养一些本地的鱼类、虾类等水生动物,以形成一个稳定良好的水环境生态系统(如下表)达到生态修复目的。
就目前来看,该项生态修复技术能够达到76%的N去除量、85%的P去除量、88%的COD去除量,经过该技术修复后的水体均能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成为标准的三类水,同时由于该技术主要是通过修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来实现生态修复,所以经过该技术修复后,水体再次恶化的几率较低。由此可见,该技术在水环境的长效治理上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此外,SYD集约化修复技术是由多种技术构建出的集成技术,在技术落实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可以根据水环境受污染程度、性质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SYD集约化修复方案,且能够应对污染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适用范围较广。例如,合肥·蜀峰湾人工湖生态修复工程,湖水深1~3m,原生水生植物会在 5月后的高温天气腐烂沉积水底,并且每年有1000m3 /d生活污水流入湖内,导致其治理难度较大,而在应用该技术后,水体的透明度可达 1.5m以上,污染基本被消除,而且水质一直没有出现再次恶化的情况。
石墨烯净水技术是指借助一种由黑色二氧化钛、三维石墨烯管组成的新型治污材料,进行水环境治理的生态修复技术。自2018年上海硅酸盐所研发出该技术以来,该技术就已经在安徽、上海等地成功示范,为传统的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带来了变革。从基础原理层面上来说,该技术主要依靠“物理吸附+光化学催化降解”来进行生态净化。在此过程中,石墨烯管能够高效吸附水体中的污染物,同时二氧化钛借助光催化作用,可以与污染物充分反应,实现对所吸附污染物的降解。一般来说,这种由二氧化钛、三维石墨烯管组成的材料,具备有机污染物自身重量1000倍的吸附性能,且可以吸收90%~95%的全太阳光谱,并形成高效的氧化反应环境,将所吸附的污染物迅速转化为CO2、H2O,改善水环境生态。
为了测试石墨烯净水技术在水环境生态修复工作中的适用性,该技术的研发团队曾经制作了3000多张石墨烯材料吸附降解网,并将其投入到总计4万m2的受污染水域进行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石墨烯修复技术可以将水体的水质指标从劣五类转化为五类以上,氨氮指标从三类转化为二类,化学需氧量从劣五类转化为三类,且在效率方面,这种石墨烯材料的污染降解速度,是传统材料的5~10倍,并具备安全、经济、可恢复水体自净能力等优势,在各类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中,皆呈现出良好的适用性。此外,由于该技术的应用材料支持规模化的生产,因此,研发团队经过一系列的设计和试验,已经搭建出了绿色、经济、高效的材料生产线,并达到了50t的产量,由此可见,该技术还能够适用于大规模、长期的水环境生态修复。
生物膜技术是指借助天然人造材料构建一个生物膜,供微生物附着而强化水体自净能力的水环境修复技术。人们将该技术应用到需治理的水体中,能够增强水体中污染物降解的速度,优化水环境修复效果。由于该技术具有效果显著、成本低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滤池、生物廊道的建设中,且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过污泥回流、污泥膨胀等问题,该项技术的安全性较强,值得被推广使用。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