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各大城市的绿地、公园和大型标志性建筑中不断涌现出人工湖、人工河道及景观水池等景观水体,它们已成为人们观光、休闲的理想居所。城市景观水体类型主要有流经城市地区的河流、城区的湖泊和水库、公园水系、人工运河和人工湖等,甚至包括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区的整个区域水系。这些景观水体是城市文化无形的代言人,起着继承文 化、延续历史和发展文明的重要作用。但是,现在的景观水体却面临着一个尴尬且无法回避的事实: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质下降、藻类泛滥、水体浑浊、黑臭、水色发绿、蚊蝇滋生、观赏性鱼类成批死亡成为景观水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如何改善景观水体的水质,重新体现并提升其在城市文化中的价值和品位,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景观水体污染的原因按生态学观点分析,实为生态失衡。有机质及营养盐等污染物质对景观水体的输人大于输出,它们积聚于水体中造成生态阻滞,导致物流不畅、食物链中断、营养结构趋向单一、生物多样性指数降低,直接表现为浮游藻类增多、水体透明度下降和水质 发黑发臭等。因此,水质净化和生态维护的关键在于改善水体生态环境,有效调控污染物质在水体中输人和输出的途径和数量。
2、景观水体中污染物的控制方法
目前,景观水体水质维护的常用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法等,但其中的一些方法并不符合生态学原则,如杀菌灭藻、絮凝沉淀等。这些方法即使忽略其高成本,也仅能作为某些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并不能成为景观水体污染物控制的长期有效的手段。真正标本兼治的方法还是水体的生态修复与治理。
2.1减少污染物质进入水体的生态方法
2.1.1、生态驳岸
景观水体岸线上的污染物质和砂砾泥土等由于风力、雨水或人为因素会大量进人景观水体 内,水体容易浑浊,水质变差。生态护岸的建立,可以较好地固定沿岸松散的泥土,防止水土流失,同时也能在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建立起阳光、水体、生物、土壤、岸体之间互惠互存的滨岸生态系统,并通过土壤微生物和绿化植物形成一条良好的生物链,吸收和净化污染物质,减少输人水体的污染物数量。合理设计和精心配置的生态护岸还能与景观水体相 得益彰,形成水乳交融的优美视觉效果。
2.1.2、引水暗沟
生态护岸虽然对雨水有蓄流拦截、对土壤有防止流失的作用,但一旦暴雨、大雨降临,对雨水蓄流拦截作用也有一定的限度,而景观水体附近游人如织,路面一般较脏,大量的冲刷雨污,特 别是初期雨污,还是会直接进入水体,污染水质。因此,有必要在水体四周修建与岸线持平的引水暗沟,专门收集降雨初期冲刷雨污水或平时可能会进入水体的脏水、污水。引水暗沟可与水体溢水水沟相连,最终接人市政下水道,这样既能减少外来污染物质输人水体,又不会影响景观水体的视觉效果。
2.1.3、水面保洁
景观水体水面上经常会有游人随意丢弃的垃圾,当水体内放养观赏鱼类时,更会有人向水体中扔各类饵料。此外,植物的枯枝落叶也会飘落到水面上。这些垃圾、食品碎片、枯枝落叶和水面降尘粘附在一起,形成一层灰褐色污染层在水面上漂浮,极大地影响了水体的观瞻和水 质。水面保洁可以有效避免垃圾和枯枝落叶等在水体中腐败,污染水质。一般在小型水体中可由维护人员用手网等工具将湖面漂浮物收集移走,在大型水体中则须配以人力小船或在 岸线上设置相应的网罩和过滤器等。如表面漂浮物较分散,可用竹竿将其推移至角落集中打捞。用告示牌提醒游客文明游览和管理人员巡回监督也是保证水面清洁的有效手段之一。
2.1.4、鱼类控制
过多的观赏性鱼类放养于景观水体中,使得鱼类排泄物来不及被分解转化,积聚在水底成为水体中主要的内在污染源,其富含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和有机污染物释放人水体,造成水体浑浊、
污染加剧。因此,在尽量减少外源污染进人水体的情况下,内源污染的控制更显重要。减少此类污染就要控制好景观水体内的鱼类数量,使鱼类排泄物能被水体生态系统及时消解。一旦 水体中鱼类的数量超过一定的标准,就应及时打捞。
2.2、增加污染物输出水体的生态方法
景观水体中的微生物、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分别充当着分解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占据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位。从生态学观点分析,只有水体中各种生物之间以及 与环境之间互相适应,物质流和能量流才能顺畅疏通,形成良性水生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可见,景观水体中污染物质输出的关键环节在于充分利用水体中各种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分解、迁移和转化等净化作用,核心内容则是通过合理配比和提供合适的生存条件使各种生 物互惠互存、协同共生,营造出一个良性循环的水生生态系统。
2.2.1、水生微生物的净化
微生物修复是水体生物修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以有机物形式进人景观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有氧情况下被好氧微生物在短期内氧化分解,形成C02、H2 0、N H3等无机物,使水体得以 净化。景观水体一般都以中水作为原水,水体中污染物高效降解菌群很少,重建微生物生态区系,发挥微生物的作用对于水体的净化十分重要。补充有益微生物和促进其生长的营养剂可以加速水体中污染物降解菌群区系的建立,强化其净化水体的功效。对于改造天然河道形成的景观水体,这种措施也有助于加快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转化。
2.2.2、水生植物的净化
景观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后,除了有机碳转化为C O:从水体中逸出外,有机氮、磷等都转变为无机营养盐类,仍滞留在水体中。这些营养盐如长期累积,就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泛滥,这也是目前景观水体维护中面临的最主要难题之一。通过种植景观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对无机营养盐类的吸收、转化和积累,并经人工定期打捞回收,可以有效输出水体中 氮、磷 营养盐,达到净化水质、抑制藻类生长的目的。水生植物可选择观赏性较强的漂浮、浮叶植物和水生花卉,以美化景观。当景观水体的基底为土质时,还可种植一些挺水和沉水植
物,在有效吸收底泥和水体中营养盐的同时,兼起防止底泥再悬浮的作用。此外,水生植物还有直接吸收有机质和悬浮物、为微生物和水生动物提供附着场所和改良生活环境等作用,并可 以通过与微生物的共代谢作用,更快更好地对水体进行净化。
2.2.3、水生动物的净化
一个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不能缺少一定数量各类消费者的存在。水生动物包括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它们以水体中的游离细菌、浮游藻类、有机碎屑以及其它消费者为食,可 以有效减少水体中的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投放数量合适、物种配比合理的水生动物,对 于延长生态系统食物链、提高生物净化效果有明显作用。通过定期对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进行打捞,可以防止其过量繁殖造成的内源污染,同时也将已转化成生物有机体的有机质和氮磷 营养盐从水体中彻底输出。水生动物的放养可选择枝角类动物、原生动物和滤食性鱼类,并 少量投放杂食、肉食性鱼类和观赏性的野鸭、鸳鸯或锦鲤鱼等。对于基底为土质时,还可放养滤食性底栖动物。
2.2.4、水生生态系统的营造
通过上述生物措施的应用,可以在景观水体中营造一个较完善的生态系统。在食物链的作用下,有机物和无机营养盐最终转化成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有机体。再通过人工打捞,可以有效输出景观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3、景观水体的维护及经济效益
景观水体犹如暖房花朵,都是因人为改变了其自然属性而倍显娇惯,须精心呵护。人工改造水生生态系统并强化其功能非常重要,可以提高景观水体自我调节和抗污能力。当然这需要各种主要和非主要措施的结合使用,并加强对景观水体的维护管理。维护成本主要包括:(l )定期投加的菌种、营养剂和补充的水生动植物的费用; (2 )循环水泵、过滤和曝气装置的能耗 和材料更换费用; (3 )水面保洁、水生动植物维护打捞的人工费; ( 4 )水质测试费。一般而 言,景观水体维护成本为5一1 0元/ (平米·年),夏季较高,冬季较低。如果维护措施不得力,水体水质恶化后,再进行治理,则代价要昂贵得多。伴随洁净景观水体的是高回报的经济效益。维护良好的人工水体配以设计精美的园林建筑,使上海静安公园被评为五星级公园,吸引了I B M等大公司将其作为广告平台,更有咖啡吧、西餐店在其中开设营业,使公园管理部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徐家汇已拆迁的大中华橡胶厂和中国唱片厂地块,修建了包含人工河道水景、大片公共绿地的休闲场所,该工程在一期竣工的头3年里,就使周边区域的经济效益增加8.1亿元人民币,明显高于单纯楼宇建设的收益。可见,景观水体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经济效益的高低,高成本的投人会带来高收益的产出。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