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生态监测,今年8月份我们曾发表了一篇颇受关注的文章:“水生态监测将是大势所趋?| 谈北京全面启动水生态监测”,并大胆预测:全国开展水生态监测,或只是时日问题。
为什么这样讲呢?
首先这是宏观的政策要求。“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生态环境部提出了新阶段“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治水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也标志着我国水治理、水修复工作从单维度的理化指标考核向多维度的水生态健康指标考核的一次质的跨越。
从政策推进来看,全国各省市也陆续推出关于水生态监测和水生态健康评价相关的技术规范、指南。比如2020年以来,水利部发布了《河湖健康评价指南》、北京发布了《水生态健康评价技术规范》、苏州发布了《河湖健康评价规范》、江西发布了《河湖(水库)健康评价导则》等等。
其次,水生态监测(水生态健康)的需求迫在眉睫,且更符合治水的真正内涵。如果分析一下我们治水的目标轨迹,其实可以简单归纳为:“不污染→水达标→水健康→人水和谐”。我们当下和之前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围绕“不污染”“水达标”两个任务展开;而“水健康”则是我们正在和将要前行的方向;“人水和谐”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虽然在当前阶段,水生态监测主要面向重点湖库、大型流域等试点区,但我国中小型河湖水体的健康问题丝毫不容忽视,它们更靠近人群,问题也更为严峻且紧迫。对这些水体进行水生态监测,是一个尚处于萌芽期的市场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因为在当下,“水质达标”仍然是第一“刚需”。
但这个第一“刚需”带来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被关注:为了“水质达标”大量用药,导致水体寸草不生、鱼虾绝迹;或者为了单纯的几项水质“达标”,各种技术你方唱罢我登场,耗电耗材又耗人,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类似这样的“水质达标”,意义有多大呢?
当我们走出了“水质达标”这个阶段,“水体健康”的需求则会愈发凸显。因为,水体健康,才更符合治水的真正内涵。
需求催生市场,政策放大需求。随着相关政策的层层推进,水生态健康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行业相关技术的日益成熟,水生态监测的业务需求必将呼之欲出,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开展。
作为评判水体健康的重要工具,水生态监测可以为每条河流、每个湖泊的治理和养护服务,为其提供更为科学、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撑,并辅助决策,加之水生态监测自身具备的网格化、长期性、可重复等属性,很好的满足了“高频”“刚需”的市场定义,因此成为水生态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自然是未来可期。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