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统筹,突出生态,水生态保护修复正当其时,任重道远。”
8月18日(星期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相关问题。
黄润秋指出,截至2020年底,全国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9.7%下降到0.6%,超过“十三五”目标4.4个百分点。“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圆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在被问及“十四五”期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工作重点时,黄润秋表示,从“十三五”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坚决”到“深入”,两字之差,意味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触及的矛盾和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也更高。
“从战术层面上讲,下一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们把它概括为七个字,就是:减污、降碳、强生态。”
“减污就是降低污染物排放,可以进一步拓展为九个字:提气、增水、固土、防风险。其中,“增水”就是要增加好水,增加生态水,改善水生态,做好“三水”统筹。”
怎么理解呢?
所谓“三水”统筹,统筹的是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是生态环境部在《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中提出的明确要求。
水资源针对的是我国当前水资源配置不合理、河流湖泊断流干涸或生态流量不足、缺水地区存在高耗水生产方式等问题;水生态则是针对河湖生物完整性指数下降、自净能力降低、湖库富营养化等问题;水环境则指水环境质量,主要针对饮用水水源水质不达标、城市农村存在黑臭或劣V类水体等问题。
因此,“增水”理念中的增加好水,可以理解为增加的是水资源,而且是优质水资源;增加生态水,则是对生态用水的合理配置,也是对受损减少的河湖生态水进行修复;改善水生态,则是对水生态问题及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改善,是对水环境的综合提升。
正如黄润秋部长所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这三个方面各有侧重,密切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支撑、系统增效,需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起来考虑。
实际上,“三水”统筹、“增水”理念一直是生态环境部在新阶段的重要治水思路。
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徐必久曾对记者介绍,“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增加好水,增加生态用水,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大力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等重点工作。
而在今年3月份,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也曾表示,我国在水生态方面的差距明显,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短板,这一点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张波表示,“十四五”我们提出了12个字: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这就是我们的治水目标。
这个新的治水目标,已被明确写入《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技术大纲》之中,标志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治水从传统理化指标水质改善向水生态健康的重大转变。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在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流量保障基础上,遵循自然规律,按照流域生态环境功能需要,力争在“有鱼有草”上实现突破,让河流、湖泊的水生态系统功能逐步恢复。这,也正是对十九大美丽中国目标的深入践行。
“三水”统筹,突出生态,水生态保护修复正当其时,任重道远。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