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界人士指出,黑臭水体成因可以也总结为“内忧外患”,内忧就是底泥,外患其一是点污染,其二是面源污染。然而很多城市存在着合流制管网改造和沿河截污工程实施难度大、污水处理厂满负荷、污水和初期雨水收集后无法处理的问题;所需清淤量大,河道底泥无最终处置途径等问题突出,治理起来难度非常大。
目前,距离“水十条”第一阶段目标期限越来越近,黑臭水体治理在方案和技术选择方面,应该避免落入哪些误区?同时,黑臭水体治理是环保类PPP项目涉及的重要领域,能否利用好对PPP项目的巨额投入,系统科学治理,取得良好效果?相关媒体近日采访了业内有关专家。
工程建设
要与治理相结合
先沿河截污,再排水提标,注重建设完善、有功效和健康的排水管网
“城市黑臭水体是指城市建成区内呈现令人不悦的颜色(黑)、散发令人不适气味(臭)的水环境,它的潜在成因类指标是COD、氨氮、总磷,直接感官指标是色度、恶臭强度,直接表征指标是透明度、ORP(溶解氧)。”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城市环境研究院副院长孙永利指出,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与水质达标不是一个概念,前者更加宽泛,但注重公众的感观。
以韩国首尔的清溪川河道复原工程为例,设计时就考虑到公众感观。河道设计为复式断面,一般设2级—3级台阶,底部生态窄河面,满足基流和净化,中部人行道贴近水面,以达到亲水的目的,上部硬化宽河面,满足行洪和安全要求。曾经肮脏不堪的河道如今已被清澈见底的溪水、生态和谐的亲水环境取代,业内因此把清溪川治理作为黑臭河治理的典范。
当然,要达到亲水目的,首先要改善并且维持基本水质。孙永利认为,这一工作的核心是减少外来污染源、达到具备有效生态流速和一定的复氧(再曝气)效果。当前,我国黑臭水体治理的重点应当把握总量控制原则,先沿河截污,再排水提标。
原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张悦认为,城市黑臭河整治要求我们在理念和目标上全面转变。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考核的重点更多放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处理水质是否达标上,却很少关注工程建设与黑臭水体治理的相关性。
因此,有业内人士直言,城市污水处理率表面上看年年提高,实际上还有水分,存在污水漏排偷排、外来水倒灌污水管网等问题。
“城市水体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在排口,核心在管网。”张悦用一副对联来形容当前的症结所在:“污水系统入外来水同流合污稀释水厂,雨水管网混废弃水鱼龙混杂污染排河”。所以,技术对策的关键在于对各类污水排水口、合流污水排水口和雨水排水口的治理,核心在于城市要有完善、有功效和健康的排水管网。
黑臭水体整治要采用系统综合方案、合理工艺技术,不能急功近利
据了解,调水冲污、活水稀释在某些地区已成为应付黑臭水体的主流办法,花费巨资不说,还损人利己,有污染转移之嫌,违背了黑臭河治理的本意。
张悦也坚决反对采用调水的方法。“任何技术手段都要以自然恢复为前提,不能打着生态的旗号做急功近利、转移污染的事。”
他认为,水的适当流速和流动性有利于水体改善,但不能立足外部调水,而应促进水体内在的循环。张悦主张首先优先应用再生水。“调水仅是锦上添花的办法,不是治污的根本。总指望调水,新技术也得不到应用。要尽快拿出一套较短时间能够达到指标,长远来看又能治本的工艺方法。”
住建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家库专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研究院资源能源所所长王家卓发现,各地在紧锣密鼓着手设计整治方案时,技术路线也是五花八门。
“排水背景的企业擅长传统截污纳管,环保背景的企业善用各种新奇技术,水利背景企业以水利设施优先,园林背景企业则喜欢做大景观。”王家卓总结,不同企业的治污方案差异很大,这让责任主体政府在选择和把关上都犯了难。在政府不专业的情况下,他建议,要选择专业的技术支撑单位,帮助政府技术把关和协调组织审查项目建设、科研。
张悦指出,目前在工程实际实施中,出现了一些有误导、安全性存风险的技术。比如,过度依赖在水体中投加药剂或生物制剂,实际上是水体的污水处理厂化,一些对治污有效的药剂可能对原有的生态体系造成破坏。
诚如化学除磷药剂或锁磷剂对河道磷的去除通常是不可逆的,或者说是有效的,但水体透明度问题会快速反复。此外,向河道中加入微生物,加速了生物反应,但如果不能有效供氧,将加速氧的消耗,并再次引发厌氧恶臭。
“黑臭水体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用系统的综合方案解决问题,碎片化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很难从根本上实现黑臭治理目标。”孙永利认为,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合理的工艺技术只是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成功的第一步,确保设计方案落到实处、工程质量过硬则是黑臭水体治理的重要环节,也是黑臭治理目标最终实现的基本保障。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