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河道治理技术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在对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很好的起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作用,以免河道治理过程中由于不注重防护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副作用。尤其在我国一些雨水多发的地区,水土保持在河道治理工作中更是重中之重,稍不注意维持将会对大面积地区造成影响深远的生态危机。本文主要针对河道治理过程中的水土保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提出了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直以来,河道治理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在对河道进行治理时,除了要满足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需要根据城镇的发展进行规划,对城乡供水、房产开发、旅游等行业提供服务。只有紧密围绕经济发展,对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才能认为河道治理好,避免水土流失。所以,要提高河道治理过程中水土保持的研究,提升河道治理水平。
1 水土保持在河道治理中的意义
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做好水土保持的工作,不仅能有效的降低河道所受的侵害,也能有效的保证河道岸边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发挥治理河道的长期作用。水土保持的施工理念深入人心,能够更好地降低河道周围的水土流失影响,防止水土流失阻塞河道造成治理中断。河道治理历来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水利工程,注重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能够加强治理效果、保证河道持续良好运行,也能起到保护水土资源的作用,更好地改善当地水土流失情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缺乏统一性
在对水土进行保护过程中,人们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见不够统一,一些干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只考虑经济发展,对于一些潜在的威胁不够警觉,在对保护区的环境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企业和政府之间、地方和国家之间责任权利缺乏统一性。
治理保存率需要提高
在水土保持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监督管理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治理、破坏共存的现象屡见不鲜。调查证明,一些地区的水土环境破坏要快于水土环境治理。例如保护区中水土治理面积和新开耕地面积基本持平。再加上水土保持监督部门人手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影响监督工作开展。
3河道治理中水土保持需要注意的问题
疏通河道时产生比较多的弃渣
在对河道进行大规模疏通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弃渣,河道中的淤泥由于含有有害、有毒物质,需要对弃渣进行填埋过滤处理。在运输弃渣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扬尘和撒落,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以生态自然修复原则对河流形态进行维护
一个良好的河流形态是保证河流健康的基础,在对河流进行治理时,要将生态自然修复作为出发点,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1)为了保证河流的自然流动,要保证河流有足够的水源。
(2)由于河流是由于众多水系和支流汇聚而成的,因此要保持其畅通。
(3)要适宜生物生长,保持河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4)河流要和湿地、湖泊沟通,实现生物和水流的交换。
(5)要具有良好的污水控制能力,保证河流水质的干净。
将植物措施和堤坝建设结合起来
在治理河道的过程中,通常使用土石质堤坝。使用浆砌石进行堤坡的修筑,并适当进行绿化。在绿化时,主要进行道路绿化、堤岸绿化、景观环境绿化,要和城镇绿化联系起来,创建河道环境的优美。
使用新的生态理念对河道进行治理
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随治理观念不同所采用的治理措施也不相同。对河道进行治理时,一般都是采取疏浚河道、加固堤坝等措施,但是,这种方法进行治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随着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加,生态河道治理被提出,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部门相互协助,对生物、工程和行政进行协调,确保河道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4河道治理中水土保持的具体措施加强监督,全民参与
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管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坚决杜绝“重治理,轻监管”现象的发生。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性,增强人民对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介绍水土保持措施,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和观念,使群众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水土保持。
实现水土保持和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水土流失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困难更大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土地的生产能力不高,人类活动造成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为了生存就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治理水土流失,需要减少人类活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应采取生态移民措施。同时,应考虑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并落实水土保持责任,实现生产与治理的协调同步发展。
采用适宜的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河道周边的水土流失状况,选择适宜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减轻水土流失。工程措施主要以保持土体稳定和截排水为目的,包括挡墙、拦砂坝、护坡、截水沟、沉砂池等。
生物措施,主要是采用林草植被措施进行绿化,减少地表土壤的侵蚀。工程措施见效快,作用明显,但投入相对较多,且主要是达到了对岸坡、堤防等土体的保护,对水的滞留利用作用并不明显。
生物工程利用植株本体和地被层截蓄降水,利用植物根系、苔藓等提高土地抗蚀能力,进而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从而改善生态条件,从根本抑制水土流失。生物措施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组合及栽种方法,且需要长时间培育才能形成良好的植物群落,虽然见效慢,但却是水土保持体系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同时大面积的植被恢复还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
河道的生态治理与水土保持的有机结合
对河道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工作,从而真正地建设生态河流。对沿河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利用林、草来保护水土资源。林、草配置要做到合理多样,既能保持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又能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的不同层次以涵养水土。
河道堤坡的治理应尽量减少混凝土、砌石等无机材料,利用植草生态毯等生物固坡形式,既能提高边坡的抗冲能力,又能减少边坡土壤的水分蒸发,增加入渗量。生物固坡可以起到固土、护坡和绿化作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河滩上种植柳树等耐涝灌木,在浅水区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不仅能防止河道冲刷,还能促进河水挟砂的沉积,清洁水体。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组织领导
水土保持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通过立法鼓励水土流失治理,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各级政府实行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
但作为公益事业,涉及到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诸多部门,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只有加强政府主导,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总而言之,水土保持作为水资源保护的基础,如果脱离水土保持,水资源的治理和保护就无从谈起。对于河道来说,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上的工程建设才能稳定、持续。
在对河道治理的过程中,要分析水土保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考虑,建立科学的保护方案,提高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进而建立一个以水土保持为支撑的生态工程。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