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是人民生活的一条底线。水源地环境质量,是保障老百姓喝上放心水、健康水的第一道关卡,重要性不言而喻。截至今年5月底,涉及156个地市527个县899个水源地的3626个环境问题,1991个已完成整治,完成率为55%,总体达到序时进度要求。也要看到,还有5省份进度低于全国平均进度,一些地区存在不能如期完成任务的风险。水源保护是水污染控制最安全、成本最低的关口,水源地一旦受到污染,后续处理要付出高昂的成本才能保障饮用水安全。不仅如此,环境风险隐患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威胁饮用水安全。前些年,企业非法排污污染重庆千丈岩水库,甘肃尾矿库污染祸及346公里河道,都是前车之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用水规模也在迅速扩张,水源地环境整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客观来说,水源地环境整治不是件容易事,很多问题是在长期粗放发展和管理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这里面,既有生活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直接影响水源安全的环境问题,也有工业企业、油库码头等突出风险隐患。有的水源地保护区划定之前,码头、企业就存在;有的划在城市建成区内,个别甚至将整个县城划入保护范围;还有的涉及跨界问题,需要多地沟通协调。
正因如此,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来推动这项工作。特别要看到,一些地区清理整治滞后,背后是责任没落实、工作没抓实等主观因素导致的:有的地方思想松懈、敷衍整改;有的部门推诿扯皮,贻误时机;有的地方松劲歇脚、得过且过;有的还存在“等靠要”思想。若要水源地环境整治到位,关键在于地方政府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去年,华东、东北两个地区的省份在政府一把手过问下,任务完成率一个月内分别提高了22个和19.4个百分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一点。
推动水源地清理整治,各地必须咬定目标、真抓实干,结合自身实际,借助科学手段精准治理。水源地划定不合理要及时调整,排污口、违章建筑等该封封、该拆拆,分类整治,推动问题解决,千万不能有松松劲、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当然,整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硬骨头”,单靠自己难以解决,还需相关部门精准施策,制定包保协调工作制度,推动地方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水源地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即使整治任务完成了、风险隐患排除了,也不能有丝毫松懈。各地务必下苦功,平时保护功夫做到位,强化日常环境监管,守住水源红线,不让环境问题死灰复燃,确保水源地长治久安。眼下,距离年底只有5个多月时间,那些整治依然滞后的地方,需要抓住时间窗口,拿出硬措施,真抓真治,护好清水进万家。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