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县地处陕南秦巴腹地,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全县版图面积1365平方公里,辖10镇141个行政村,总人口31.3万。全县共有小型水库40座,分布于全县9个镇,总库容为1058.44万立方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汉阴县把小型水库建设与管护作为防洪保安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坚持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全覆盖和社会化管护全覆盖为目标,探索建立了标准化、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共享“四化”小型水库管养体系,有效破解投入不足、管理不善、运转不畅等难题。截至目前,全县小型水库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比率达100%,建立稳定管护经费渠道比率达到100%,实现小型水库安全、健康、高效运行。
标准化建设实现除险全覆盖。近年来,汉阴县以水库度汛安全为目标,逐库进行安全鉴定,按照“规划先行,重病先治、轻病缓治、精准施策”要求,全面开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县水库工程建设中,按照有管理站房、有抢险道路、有监控设施、有观测设施、有专人管理等“五有标准”规范统一建设,截至2021年末,全县小型水库已全面完成安全鉴定,并投资1.2亿元对全县40座小型水库全部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已验收合格正常运行。
市场化管护实现专业化运维。汉阴县先后出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原则,明确小型水库产权,各镇对小型水库运行管理负主体责任,对管理与保护范围进行确权划界。将全县40座小(2)型水库由两家国有公司进行运行管理,实行物业化管理、“保姆式”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质率。建立小型水库管护经费由管护主体筹措、上级财政补助、县级财政兜底的管护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通过上级补助加县级配套经费筹措方式,每座小型水库维修养护经费不少于12万元/年的标准足额落实到位。
规范化管理实现监管常态化。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水利、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将水库运行管理纳入河湖长制体系。建立管理制度体系,先后制定《汉阴县小型水库管理办法》《小型水库管护员职责》《小型水库巡查制度》等制度,对水库安全管理职责、防汛抢险、维修养护、巡视检查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并每年审查批准;科学制定每座小型水库《水库调度规程》和《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形成一整套有章可循、规范实用的运行管理制度。同时,强化监督考核办法,制定出台《汉阴县小型水库管理考核办法》,主管部门对水库权属所在镇和运行公司实行“双重考核”,以通报形式公布半年考核结果,对排名靠前的镇年度维修养护资金予以倾斜奖励,排名靠后的予以扣减;运行公司年度经费拨付依据季度考核结果实行扣减,既有效督促乡镇落实水库管理主体责任,又充分调动服务企业积极性。
多元化共享实现互利共赢。将小型水库纳入范围内小流域管理,形成河库一体管理基本单元,建立河库联动管理、防汛机制,打造统一指挥决策、物资共享、队伍互备应急保障体系。全部完成安全监测设施建设,安装视频监控和水雨情遥测系统,与河湖长制管理平台实现联网管理,通过网上实时监控实现远程调度,确保防汛安全。全县40座水库中,有12座水库是水源地,3座水库的管理房设置在水厂内,20座水库的巡查管护人员为农村供水管水员,通过水库水厂联合运营,有效保护水源环境,合理调度使用水资源。同时,推行“生态养殖”模式,实施水库养殖“人放天养”,禁止投放有损水质的饲料,保证水质达标。依托水库自然的生态资源优势,由国有公司逐步推动水库亲水栈道、环库路、垂钓台等设施建设,积极探索水库开放共享模式,将水库作为重要的景观休闲节点,打造集生态型、文化型、智慧型于一体的水库景观,充分发挥水库生态效益,做到还水于民、还绿于民。
下一步,汉阴县将持续深化拓展“四化”改革水库管养体系,不断提升小型水库运营管护水平和良性运行机制,有效做到管护到位、运行安全,水库面貌焕然一新。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