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雄安新区传来好消息,由分局承建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获评2021年度“雄安质量杯”(雄安精品工程)奖。这是该奖项的首次评比,唐河污水库二期工程也是本次“雄安质量杯”中唯一的生态环保类工程,充分彰显了公司在土壤修复领域过硬的技术实力和优质履约能力。
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场地面积达144万平方米,治理范围长8.5公里,宽150米,是根据国家,河北省和雄安新区的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点项目。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场地内不同类型污染土壤的分类处理处置,主要处理工艺为固化/稳定化和化学氧化。场地内污染物因子多、空间分布变异性高,多类型目标污染物相互交叠嵌套、错综复杂,给污染土壤的清挖及协同修复带来巨大挑战。
建设过程中,工程攻克了污染土壤精准清挖、协同处理、精准加药等大型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套污染场地土壤调查-监测-药剂添加-修复养护-阻隔回填等全过程施工组织模式,集成了一套可推广、可复制的大型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专业化、工业化的施工和管理模式,为类似大型污染场地的实施提供了良好借鉴,多次获雄安集团、雄安集团生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表彰。
“雄安质量杯”是雄安新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最高综合奖项,旨在奖励工程项目管理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在创造“雄安质量”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能够为全国建设领域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的工程项目。
分局将以本次获奖为契机,
不断强化和升级大规模土壤修复的
标准化管理,
积极推进土壤修复工程建设,
在生态环境建设领域
擦亮中国电建金字招牌。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
去看看我们的精品工程
是如何优质履约,取得荣誉的。
工程工期控制措施
自开工以来,项目以“两抓五保”为目标,将“四铁四心”贯穿到项目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跑步进场、入场即大干,主动加大资源投入,以“一群人、一件事、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坚定信念为指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强力推进唐河污水库二期工程建设。
开展“六比一创、建功雄安”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举措,不断掀起你追我赶的大干热潮。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参加队伍形成“机械不歇、人员倒班”的工作模式,发扬“5+2”“白+黑”的奋斗精神,如期高质量完成既定节点目标。
深入优化原设计方案,针对场地有限、施工强度高、施工要求高等特征,优化场地施工作业面、施工道路布置、修复车间布局、污染土开挖模式、中度污染土修复药剂、创造性应用带式运输机转存系统等多措并举,实现施工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各个工序连续作业,大幅度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精心编制专项方案,做到场地不同类型污染土壤“看得见”“摸得着”“测得准”。
组织技术团队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污染防控、开挖与处理等专项方案,明确污染土壤分布、处置方案等。
针对不同类型中度污染土壤,提前开展百余组中试试验,优选出广谱型、长效性修复药剂,建立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类型土壤的药剂添加比、含水率、施工工艺、养护时间等实施工况参数库,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
根据设计图纸测量放样,插不同颜色旗分类识别不同类型污染土壤,沿污染土边界向内开槽,用XRF对槽壁进行快检,污染土清挖过程中做到“随挖随测”,确保污染土清挖到位,清挖到位后由第三方效果评估单位取样评估,检测合格再进行下一层清挖。确保污染土壤精准开挖,应清尽清。
提前大量采集拟修复土样,根据污染监测数据调整修复工艺参数;污染土进车间前过磅称重,确定加药量;自检进行反向验证,不断优化工艺参数,实现精准加药,适度修复和精准修复。
高效转存养护。构建皮带机运转系统将修复后污染土输送指定部位堆存养护,减少机械穿插,提高效率,做到安全可靠,提效增容和落点可控、便于追溯;精准控制修复土壤加水量,保障修复土壤满足回填压实和修复效果目标要求。
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验收。施工过程实行三检制,单元验收线上雄安监理APP和线下举牌验收制度,确保每一道工序验收合格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保障修复质量和实施程序规划化、标准化。
多单位协同联动、全过程精细管理模式。工程监理、环境监理两家监理单位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污染土清挖、修复效果由第三方单位中国环境科学院评估检测,生态环境厅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项目实施进行全程修复质量检测监督,施工单位委托有资质监测单位全过程自检,通过多家监测监督单位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转移联单制+信息化管理平台。污染土清挖转运实行转运联单,确保污染土清挖运输的可追溯性。开发唐河信息化平台,纳入车辆定位、行驶轨迹查询功能、环参检测数据分析功能、视频监控在线观测功能、车辆过磅数据实时监测功能等,确保轻度、中度、重度污染土外运或内倒运车辆按照既定路线行驶。
智慧工地创建措施
根据现场实际,在每个坑段中间、交接处、重点工作面设置了视频监控系统和环境参数检测设备,并连接雄安数字建管平台,督促现场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开发唐河治理信息化管理平台,纳入轻度土外运及中度土内倒运车辆定位与行为轨迹查询、固废与重度土日运输量数据可视化、现场视频监控及环境参数实时监管等模块。
BIM应用
针对场地污染物类型多、空间分布变异性高、修复土方量大等特点,充分应用BIM技术建立场地污染分布模型,施工前进行可视化交底工作,提高沟通效率、减少返工风险和增强沟通效果,动态更新信息,实时掌握现场推进情况。
科技与管理创新
科技创新。通过科技项目立项、现场QC活动、现场试验、头脑风暴、引智研讨等举措,针对大型污染场地施工过程中修复设备选型—污染土壤清挖—污染土壤加药修复—污染土壤转运—污染土壤养护—污染土壤回填—地下水监测预警等关键环节开展技术攻关,实现工程实施质量、效率双提高。
管理创新。以雄安集团“四个穿透”管理理念为指导,全面落实“有人干就必须有人管还要管得住”的管理要求,建立网格化、区块化管理机制,明确各网格、区块质量、安全负责人,提高应对突发事件、治理质量安全隐患等管理能力。实施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开展质量月、知识竞赛活动,定期开展优秀工区评比。
项目亮点
多部门联动、多单位协同、多机构监督的全过程大型污染场地修复精细管理模式。
01施工单位委托有资质第三方单位全过程跟踪检测,严把质量效果自检关;
02工程监理、环境监理单位对工程实施过程进行全过程旁站,严把工程主体结构质量监理关;
03污染土壤清挖、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由第三方效果评价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全面检测,严把污染土壤修复质量评估关,确保100%修复、100%达标;
04省生态环境厅河北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项目实施全过程检测监督,严把质量措施落实监督关。
多设备联用、多技术创新的精细化、标准化、规模化施工体系。
01攻克了污染土壤精准开挖、污染土壤协同处理、精准修复、精准养护、精准回填等大型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关键技术,集成安全填埋、固化/稳定化、化学氧化、资源化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阻隔填埋等治理修复和管控技术体系,大幅度提高修复效果和降低修复工期、控制二次污染,土壤修复合格率达到100%;
02中度污染土日修复高峰13000方,创造国内土壤修复工程记录。
多功能、多目标的靶向稳定化修复材料体系。
01依托项目研发的MetaCon-XA系列定制化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材料体系,主要有无定形铁属硫化物、改性矿物粘土及其他功能调节剂(如pH调控成分、吸附剂成分、加速老化成分、组分平衡成分等),解决了As、Sb、F、Zn、Cu等多种存在拮抗作用的阴阳重金属离子协同稳定修复的难题,可显著降低污染物的迁移性和浸出毒性,修复过程绿色安全、高效稳定,保障修复效果长效性。
技术创新
污染土精准清挖技术:三种技术联合使用,实现了不同类型污染土壤同步开挖、同步集堆和同步运输,实现了不同类型污染土清挖到位合格率100%,达到了精准化施工目的,大幅度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有效的解决污染土壤空间异质性高的难题。
01
开挖沟槽(不同污染程度污染土同步开挖)
02
人工配合机械开挖(精准控制开挖高层和边界)
03
XRF快检设备边检边挖(确保污染土清挖到位)
皮带机转运系统:国内首次构建皮带机转运系统应用于修复后污染土输送至指定部位堆存养护,大幅度减少机械穿插、提高转存效率和养护区的容量,系统运行安全可靠,实现对养护土壤落点的精准控制、便于污染土壤修复追溯;同步配套开发末端喷淋装置,精准控制土壤加水量,同步保障修复土壤回填压实和修复效果达标对含水率的要求。
有机污染土壤修复加药改进装置:传统的污染土修复加药方式为人工喷洒装置,人工喷洒药剂较慢,不满足大量污染土壤修复生产,且药剂与土壤难以充分混合,导致反应不彻底,修复效果差。改装成人工和机械喷洒配合方式,在满足含水率要求基础上提高了药剂喷洒均匀性,有效减少药剂使用量和提高修复效率。
科技成果
项目建设期间,完成2项科技进步、6项工法、4项QC成果发布、6项专利编写。
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做为国内土壤修复领域单体最大、修复因子最复杂、工期最紧的大型污染土壤修复工程,是雄安新区建设者运用“智慧雄安”管理体系,创造“雄安质量”,探索“雄安模式”所作出的努力。工程参建单位助力雄安新区建设,充分发挥雄安新区“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制度创新优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作用,加快构建生态价值,实现雄安样板,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和科技创新成果。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