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推动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
农业农村污染是一个区域环境问题,其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生活废水与垃圾造成的污染(生活活动产生的污染),另一部分是农业生产活动造成的污染(农业面源污染)[2]。农村改革40年来,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面源污染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区域到全国, 污染程度从轻到重, 污染源从单一到多元, 日益演变成为一个共性问题。在时间维度上, 农业面源污染总体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 但在一定时段内则呈现出线性增长的态势;在空间维度上, 由于农业生产结构、生产规模的不同, 农业面源污染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 特别是农业大省和经济发达地区, 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从排放强度来看, 东部和中部地区较西部地区明显偏高。从类型来看, 农业面源污染可以划分为农业生产资料污染区、畜禽污染区和水土流失型污染区3类, 而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 极化现象较为严重[3]。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难点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特别是由于化肥、农药长期不合理、过量使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程度低、废弃农用薄膜未能有效回收等问题,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详细分类如下:
1.化肥的不合理使用
化肥施用量持续增加;化肥施用强度持续递增;化肥利用率偏低,流失严重。
2.农药的不合理使用
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农药包装物污染日益严重。
3. 塑料农膜的不合理使用。
农用薄膜使用量持续增加;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依然严重。
4.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及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畜禽粪尿产生量大、处理率低;畜禽废弃物污染严重;兽用抗生素使用量大,环境影响范围广、程度深。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建议
保护耕地土壤与灌溉用水的质量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两大核心。其前提就是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障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具体从理念、管理、技术、行动四方面给出如下建议:
1.理念上,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2.管理上,实施多维创新,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3.技术上,加强农业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及培训。
4.行动上,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监督,并注重实施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互联网,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创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